从食品运输、储存、销售到菜品加工——
“互联网+监管”守护市民“舌尖上的安全”
七月十三日,大渡口区半岛逸景市场,市民在商户摊位前的小屏上不仅可以看到商家的营业执照、信用等级等数据,消费者还可以在小屏上对商户点赞或投诉。记者 崔力 摄\视觉重庆
7月13日,沙坪坝区凤鸣山小学,工作人员通过阳光餐饮App,不仅能够随时查看厨房操作情况,还能对菜品、厨房工作人员的健康信息等大数据进行监管。记者 崔力 摄/视觉重庆
民以食为天,如何保障市民舌尖上的安全?“互联网+”成为有效的手段。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如今,在重庆,食品从运输、储存、销售到加工成菜,都有“互联网+监管”的身影。7月13日,重庆日报记者对此进行了探访。
前端
“渝溯源”平台让冷链食品“可溯可追”
7月13日下午,在位于永川区的重庆吉之汇万吨数字化冷链中心,一辆满载进口食品的运输车在库房大门前停下来,5名工作人员再次自查防护服、口罩、手套是否穿戴合规,随后投入到卸货消毒工作中。
这一场景,是记者在市市场监管局办公大楼,通过重庆市进口冷链食品追溯平台“渝溯源”看到的。“渝溯源”平台上,全市6059家进口冷链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每一宗商品流入流出数据、冷链食品种类、市内流转等信息不断跳动,几秒钟就更新一次。进口冷链食品生产运输、检验检疫、核酸检测、预防消毒等信息通过平台生成二维码,一旦出现食品安全风险,监管人员可对相关产品进行全链条追溯,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环节,发布预警信息并追回问题商品。
中端
智慧农贸市场已建成19家
在大渡口区半岛逸景市场,记者看到,前来采买的市民熙熙攘攘、络绎不绝。半岛逸景市场虽然商户多、客流量大,但却丝毫没有脏和乱。过道整洁、商品摆放整齐,整个市场井然有序。市场里还有一间实验室,工作人员正穿着白大褂,切取受检果蔬并加入试剂,现场检测农药残留。
“每日抽检的摊位和品类都由智慧农贸市场系统自动生成,在杜绝‘人为照顾’的同时,保证全部110家商户每半个月覆盖一次,检测结果在‘大屏’上公示。”大渡口区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该负责人所说的“大屏”,是走进市场抬头可见的一块约55吋的屏幕。屏幕中央,每日抽检的摊位和农产品、检测项目、检测结果和处理结果滚动显示,最新的农产品安全概况一目了然。
每个商户摊位前还有一块15.6吋的小屏,消费者可以看到商家的营业执照、健康证、信用等级以及在售商品价格,还可以在小屏上对商户点赞或投诉。查证属实的投诉累计到一定数量,开办方将对商户进行约谈或处罚。
当消费者对商品不满时,还可以到市场内的查询屏处扫描小票上的二维码,追溯商品供应商,配合市场开办方或监管部门进行维权。
“得益于智慧化建设,半岛逸景市场整体年营业额较之前提升了27%,消费者和商户都从中获益。”大渡口区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像这样的智慧农贸市场,重庆已建成19家。到2024年底各区县将至少建成一家智慧农贸市场。
后端
可在App上看到厨师炒菜全过程
随后,记者来到渝北区奥蓝酒店。在酒店中餐厨房内,各式冰柜、灶具摆放有序,粗加工区、面点间、冷食间、烹饪区严格划分,每个区域都有一枚高清摄像头,可用于实时直播菜品制作过程。
“直播过程中,摄像头还会对未佩戴厨师帽、口罩等违规行为进行抓拍,让后厨陋习无处遁形。”餐厅负责人介绍,消费者可以通过扫描酒店内的二维码,或者下载阳光餐饮App查看后厨直播,了解菜品制作全过程。
“目前重庆有餐饮单位近30万家,从业人员超过100万人,传统监管方式中,有限的监管人员难以胜任如此之大的工作量,运用网络视频、AI行为识别、大数据分析等先进技术实行‘互联网+监管’成为必然选择。”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上半年,全市已有3.5万家餐饮单位入驻“重庆阳光餐饮”信息平台,完成自检自查9.3万次,公众查看餐饮单位信息73.9万家次,执法人员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检查4.3万家次,初步形成餐饮安全“社会共治”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