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16日 星期五1111

当前位置: 首页 > 重庆科技创新 > 详情

“科学与中国”重庆行活动举办 10余位院士专家为重庆发展新质生产力“把脉”
来源:重庆科技报 时间:2024/12/19 点击量:761 作者:杨帆 刘代荣 廖怡飞


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东理工大学教授田禾做科普报告。主办方供图

12月15日—16日,中国科学院学部学术与出版工作委员会五届十一次会议暨“科学与中国”重庆行活动举办。活动期间,来自中国科学院的10余位院士专家深入学校院所、高新企业等,通过调研座谈、科普报告等多种形式进行科普和科创服务,以高质量科普为科技创新培植沃土,助力重庆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12月16日当天,三场院士科普报告同步开展。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学部学术与出版工作委员会主任包信和以“双碳目标下能源科技的发展趋势”为题在重庆大学作科普报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张培震在重庆市鲁能巴蜀中学校做“地球演化与地震灾害”科普报告;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东理工大学教授田禾在重庆市南开中学校做“分子改变世界”科普报告。
  什么是碳中和、温室气体中和、气候中和?包信和从“碳中和”相关概念谈起,通过一系列严谨的科学论证,指出实现“碳中和”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迫切需要。他对通向未来碳中和的创新之路作出展望,并寄语在场学生,在本科或研究生阶段,打好基础很重要。
  “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怎样形成和演化的吗?46亿年前,银河系某个角落发生超新星爆炸,扰乱了星云的原始结构,星际云中心形成了原始太阳。”张培震告诉在场的鲁能巴蜀中学师生们,就人类目前的知识而言,在浩瀚的宇宙中地球是适宜人类生存的唯一家园。所以,认识地球、了解地球,与地球和谐共处是人类永恒的使命。他鼓励学生们保持对地球科学的热爱与探索精神,在未来共同努力,为地球科学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田禾以化学元素为切口,详细阐述了从古今对化学元素的认知,到分子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再到分子与材料的变革推动人类文明进程,为南开学子揭开了化学的神秘面纱。随着田禾深入浅出的讲解,南开学子逐渐认识到了化学视角下不一样的人类文明进程。
  此外,在重庆行活动期间,院士专家一行先后前往明月湖实验室(重庆新型储能材料与装备研究院)、长安汽车全球研发中心、重庆市规划展览馆、金凤实验室等地开展调研,积极为重庆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把脉问诊、建言献策。
  据悉,本次活动由中国科学院学部学术与出版工作委员会主办,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承办,江北区科学技术协会、重庆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重庆市鲁能巴蜀中学校、重庆市南开中学校、重庆科技融媒体中心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