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16日 星期五1111

当前位置: 首页 > 特别报道 > 详情

周医生的一封感谢信
来源:重庆科技报 时间:2024/12/06 点击量:491 作者:廖怡飞 张婷婷

近日,周丹丹医生收到了一封患者回素琴给她的感谢信。信里满是患者对医生的喜爱和感激之情;医生收到感谢信后,也“晒”到了朋友圈,记录与激励自己,并为自己学到的医学知识能惠及他人而高兴。

这是患者与医生的一场“双向奔赴”。


233个字的感谢信

“这封信还是很触动我,毕竟这是第一封患者手写的感谢信。”周丹丹笑着说道。周丹丹是九龙坡区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和老年医学科的主治医师,今年32岁,河南漯河人。走进医院B区大门,就能看到“心有德 济天下”6个大字在墙面熠熠生辉,周丹丹所在的科室在裙楼2号楼。

这封感谢信是78岁的老年患者回素琴手写,一共233个字,简述了自己因病痛而住院,在周丹丹的悉心照料下得以痊愈,并表达了感激之情。正是平凡而略显凌乱的字迹,让周丹丹获得了满满的“成就感”。针对信上时间和住院登记时间不符的情况,周丹丹解释是患者记岔了时间,患者对时间的印象是从腹痛开始的那一天开始计算的。
周丹丹还记得11月19日中午12点11分,她接诊回素琴时的情景。焦虑,是她对患者回素琴的第一印象。周丹丹说:“由于患者出现腹痛和呕吐等症状已持续5天时间,又因为病痛无法安睡导致失眠,情绪不是很好。既怕身体出现‘更’大问题,又怕身体因接受治疗更加疼痛。”

焦虑,通过紧皱的眉头传到周丹丹眼里。欲治其病,先取其心,为了让回素琴平复焦虑的状态,周丹丹先采取“温柔攻势”,以柔克刚。

周丹丹从开检查项目开始,就温柔、耐心、细致地给患者讲解每一个检查的目的和意义,对患者的疑问是逢问必答,让患者及时了解病痛的真实情况。检查结果出来后,周丹丹再采取“专业攻势”,她告诉患者,自己是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的硕士,目前正在读博士,从业也已经好几年时间,患者的病痛不是什么大问题,只需要经过简单的治疗就能痊愈。

在周丹丹的“双重攻势”下,患者回素琴平复了焦虑的心情。经过5天的治疗,回素琴痊愈出院,并做了一件让周丹丹意外的事。

意外与巧合

出院当天,周丹丹正在给回素琴办理出院手续,就看到回素琴提着一个红色塑料袋走进办公室。“周医生,真的非常感谢你,这么快就让我痊愈了!”回素琴一边说着一边试图将塑料袋递给周丹丹。

周丹丹没有伸手去接。下一秒,回素琴把塑料袋放在周丹丹的凳子旁,一溜烟跑出了办公室。周丹丹想也没想,提起塑料袋就向回素琴跑的方向追去。

可没想到,回素琴慌乱之中,跑进了其他病人的病房,反锁房门。周丹丹打听后,才知道回素琴躲在其他病房,并退回了塑料袋。事后,她才知道,塑料袋里面装的是一些水果,是回素琴聊表谢意的“小礼物”。

“不管是什么,我们肯定不能收啊。”周丹丹开玩笑的说,“隔着塑料袋,我都不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水果。”

事情过去后,周丹丹也没想到这件事还有“剧情待续”。时隔5天,当回素琴把感谢信交给她的时候,她还有点“懵”。她说:“没想过这封感谢信是患者亲手交给我,患者甚至不知道我那天在不在。”

作为医生,周丹丹有时是白班,有时是夜班,出现在办公室里的时间并不固定。巧合的是,由于种种原因,让这封感谢信“迟到”了几天,让人和信得以在12月1日这天“相会”。

记者采访回素琴时,她正在小区里打麻将,谈起周医生就非常激动,说话都快了许多。“本来没出院的时候就一直想给周医生写感谢信。但是出院后被其他事情岔开了,年纪大了,也不太记得住。”回素琴说道。出院后的第三天,就是回素琴的生日。病愈加上生日,让回素琴沉浸在喜悦之中,也就把这件事忘掉了。

直到12月1日,她心里总觉得还有一件事没做完。当天上午想起来后,就在书桌前写下了这封233个字的感谢信,表达对周丹丹的感激之情。她有些不好意思地说:“由于是用圆珠笔书写,回想起和周医生的相处又比较激动,所以字迹比较凌乱。”

回素琴表示,亲手交给周医生是最好的情况。如果周医生不在,准备转交给护士站保管,由护士转交。“信封上写有‘周医生收’几个字,周医生肯定能收到。”回素琴笃定地说道。
医生与患者的“双向奔赴”在那一刻具象化。

好评如潮

12月1日下午5点01分,周丹丹将感谢信拍照发到朋友圈。配文是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这句话是美国特鲁多医生的一句名言,更是医护工作者们常常面对的真实情况。

周丹丹说:“患者由于身患疾病,饱受病痛折磨,常常出现焦虑不安、过渡担忧等消极情绪。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作为医生,肯定要先安抚病人情绪,才能更好的治愈患者。”


身处消化内科和老年医学科,患者大部分都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8年多的从医经验,让周丹丹总结出了一套“对付”老年患者的办法。周丹丹说:“他们最担心的就是病情恶化,所以,在治疗过程中要获取他们的信任,要让患者对我放心,这样才能更好的帮助患者。”

记者采访时,正好碰到33床的病人来咨询病况。病人一开口就不停气地说了1、2分钟,说自己看电视头晕,能不能再输点药物消除症状。周丹丹没有打断她,等她说完后,才开口解释。由于该病人刚刚做完息肉手术,目前正在输止血的药物,不适合再输其他药物,需要等候一两天,临床观察无事后再输其他药物。

刚解释完,该病人就说自己听不清,让周丹丹再跟家属说一遍。得到肯定答复后,病人轻拍了周丹丹左肩几下,才微笑着离开。尽管说话音量比较大,但面对病人时,周丹丹温柔、耐心、细致的特质表露无遗。“没办法,老年人经常听不清,不讲大声一点没法交流。”周丹丹哭笑不得地说道。

护士王清清也谈到,在工作中,周丹丹医生对自己的病人特别上心,常常会反过来协助护士的工作,为的只是在第一时间掌握患者病情的变化。

这条朋友圈发出后,不到3小时,周丹丹就收获了92个点赞以及来自亲戚、朋友、
同事们以及单位领导的好评。其中的一条评论——患者口碑相传很重要,是名医的起点,配以点赞和加油的表情,最让周丹丹触动。

科技的意义

科技进步的意义就在于造福人类,周丹丹不仅仅是一名医务工作者,更是一名科技工作者。

用自身所学惠及更多的人,是作周丹丹作为科技工作者不懈追求的目标。科学普及,向更多的人传播健康知识就成了实现周丹丹目标的“突破口”。周丹丹加入九龙坡区人民医院科协组织,积极参与市、区各类科普活动;曾多次参与重庆市公民科学素质大赛,创制的《老年·肌无力》获得了第七届大赛“科学听我说”最具网络人气奖;在首届巴渝名医科普大赛中,创制的参赛作品入选优秀科普视频。

周丹丹还积极参与九龙坡区人民医院“老年健康长寿MDT门诊”一站式医疗服务模式相关项目,以期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惠及更多老年患者,为老年患者送去更加全面、专业的医疗关怀。

走出大门,停驻的救护车没有启动,没有开双闪,没有鸣笛声。回头望去,“心有德 济天下”6个字仿佛在灯光的照耀下更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