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建设美丽重庆 区县在行动”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四场)举办。黔江区、南川区、武隆区、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等区县的生态环境局分享了建设美丽重庆的经验做法。
新闻发布会现场。重庆市生态环境局供图
其中,黔江区以阿蓬江流域生态修复纳入重大区域战略为抓手,深化河长制、林长制、生态补偿等改革创新,实施“一江两岸”绿化美化修复行动,持续开展自然保护地“绿盾”专项行动。今年以来,三级河长累计巡河22219次,排查整改问题1409个。
同时,持续加强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野生植物原生境、重要鸟类迁徙通道、重要水产种质资源及生存环境等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开展古树名木和野生动植物资源普查、监测及保护等。
黔江区正点绿成金,拓宽“两山”转化路径。立足特色产业,黔江区将石漠化治理与蚕桑产业发展相结合,带动流域内70%的脱贫村稳定增收。今年,黔江区通过技术创新首次推广“晚晚秋”蚕,延长了蚕农的“增收线”。目前黔江茧丝绸产业年综合产值达10亿元以上。
黔江区也针对“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进行项目转化,实现“快旅慢游”。2024年1—10月份,全区A级旅游景区门票及二销收入达3亿元,同比增长23.83%,带动阿蓬江流域10余万群众吃上旅游饭实现稳定增收。
南川区则让“诗与远方”都在旅途里。立足金佛山生态资源优势,南川创新推出全程约178公里的“大金佛山178环山趣驾”,实现就业4万余人次,户均增收5000余元。今年1-11月全区接待游客3903万人次,同比增长10.5%,游客总花费245.69亿元,同比增长10.8%。
同时,推动文旅康养、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等生态产业蓬勃发展,实施最为严格的林地、森林、湿地保护,创建“国家森林乡村”,建成黎香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显著提升。
生态经济占GDP比重达73%以上,“生态资源”到“幸福资本”的转化初见成效……武隆全面收集山水林田矿房旅文等生态资源数据5900万余条,绘制“生态家底基础地图”,实现农村土地经营权、农房使用权等生态资源线上交易253单2亿元。全区超10万群众吃上“旅游饭”,旅游扶贫消除贫困村48个,3万余名贫困群众靠旅游带动脱贫致富。
此外,在全市率先完成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经测算总值2393亿元。创新推进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公募REITs,有望成为全国首批文旅类REITs产品上市发行。积极提升生态资产品牌价值,喀斯特旅游价值评估超过303亿元。用好碳减排等绿色金融政策,发行绿色贷款102亿,完成全市首笔绿色金融林业碳汇预期收益权质押贷款5000万元。
秀山县则率先在“锰三角”地区完成锰污染整治。为此,秀山建立了“一企三专班”工作机制,细化实施方案,48家涉锰企业、170万吨落后产能全部退出,201个矿山井口永久封闭。制定《历史锰渣场环境风险管控技术指南(试行)》治理规范,在全国涉锰地区推广。预留6000亩工业用地,设立4千万元转型基金,推动企业转型。全要素盘活各类资源,利用腾退的33万吨能耗指标和近4亿元电力资产,发展新产业,形成50亿级产业集群。全链条发展绿色产业,加快打造“235”制造业集群体系,总量倍增,绿色制造占工业比重达86%,连续5年进入西部百强县。
彭水县则通过统筹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水安全、水文化,“五水共治”推动水环境质量持续全市领先。彭水建成智慧河长系统,整合优化河长巡河、水质监测、执法管理、问题督导、河库生态流量监控等功能,实现数据“一张图”综合展示。同时,全面贯通运用“巴渝治水”,通过问题“发现—交办—整改—销号”闭环管理机制,实现与乡镇、部门联动处置水质异常事件,有效处置率100%。
彭水也正深入挖掘乌江、郁江水文化特点,打造多节点滨水景观,改善郁江示范河流滨河景观4.5万平方米,形成山水、农田、人居环境为一体的人文和谐体系,着力提升两岸群众幸福感、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