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16日 星期五1111

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论智库专刊 > 详情

筑牢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防线
来源:重庆科技报 时间:2024/11/21 点击量:641 作者:胡在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在管网治网上出重拳、亮利剑,打赢网络意识形态领域一系列重大斗争,使网络空间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肩负着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加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提升学生网络素养,对于筑牢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防线,为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具有重要意义。
  坚持教育内容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增强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针对性”。在信息社会和网络社会背景下,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教育内容必须紧密结合时代精神,才能有效地针对网络空间中的意识形态问题进行教育和引导。一是突出内容迭代。科学把握全媒体时代的发展规律和趋势,直面多元化的社会思潮涌入复杂的网络空间,加快构建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核心,以弘扬社会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为导向的教育内容体系,用优秀的文化作品和崇高的时代精神滋养网络环境。二是突出价值引领。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活动,如制作短视频、开展在线互动等,增强教育吸引力和感染力,建立网络文明志愿者队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网络空间治理,引导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网络道德观,提升网络素养,增强抵御不良信息能力。三是突出实践应用。组织网络素养提升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与网络内容创作,如网络文化节、网络评论大赛、网络公益项目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网络安全知识,提升自我保护能力,形成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
  坚持线上教育与线下活动相结合,增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有效性”。打破时空限制,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互补,促进高校师生间的深度互动与交流,从而更全面地覆盖广大师生,激发学习与参与热情,提高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有效性。一是强化线上线下联动。通过建立线上学习平台与线下实体课堂的无缝对接,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与互补。线上提供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课程、直播讲座、在线测试等;线下组织专题研讨会、工作坊、实地考察等,深化理论理解与实践应用。同时利用线上平台收集反馈,线下调整教育策略,形成闭环,确保教育效果。二是强化线上深度互动。依托社交媒体、论坛、在线社群等,搭建师生、学生之间的深度互动平台。开展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模拟演练,模拟网络攻击、谣言传播等场景,提升学生应对能力和策略思维。设立线上荣誉榜、积分系统,激励学生持续深度学习。三是强化线下体验活动。策划丰富多彩的线下体验活动,如网络安全知识竞赛、主题展览等,邀请网络安全专家、行业领袖进行面对面交流,分享实战经验,拓宽学生视野。通过线下活动的亲身感受,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加深学生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重要性的认识,提升学生网络安全防护能力。
  坚持学科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增强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专业性”。高校在开展人才培养,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向上的意识形态,从而全方位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认知和抵御能力。一是着力加强学科融合。将思政教育融入各学科教学中,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建立“课程思政”体系。在文科课程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在理工科课程中强调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通过案例分析、专题讨论等方式,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内容结合,增强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认知。二是着力加强课程建设。开设大学生网络素养或者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公选课程,课程内容涵盖网络道德、法律法规、信息安全等多个方面,采用理论讲授、案例分析、模拟演练等多种形式,增强学生的网络安全抵御能力。三是着力加强师资培养。通过举办培训班、研讨会、学术交流等,提升教师的思政素养和网络安全意识,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教学。鼓励教师参与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课程开发、科研项目,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推动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全面发展。
  坚持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相融合,增强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系统性”。打破媒体壁垒,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拓宽信息传播渠道,提高信息传播速度,使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内容更广泛地触达师生和社会各界,进而增强其在网络空间的感染力。一是加大媒体资源整合力度。建立统一的媒体管理平台,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纳入统一管理,实现资源的高效调度。推动媒体间的内容共享,鼓励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互转载、引用优质内容,扩大信息覆盖面。加强与其他高校、媒体机构合作,共同开发、分享媒体资源,形成媒体联盟,提升整体影响力。二是加大传播方式和创新力度。充分利用并激活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网民偏爱的平台、形式及语言风格,积极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尖端科技以及AR、VR、短视频等融媒体工具,将传统纸质媒体与新媒体有机融合,开创性地革新信息传播的模式与途径。三是加大内容审核把关力度。建立专业的内容审核团队,对包括纸媒和新媒体在内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相关内容进行“三审三校”,重大内容“六审六校”,辅助引入先进人工智能审核,提高审核效率和准确性,从源头上保障网络意识形态内容健康传播安全,确保网络空间清朗。
  作者系重庆文理学院党委宣传部副部长、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重庆文理学院分中心副教授。本文为重庆文理学院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R2023MK14)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