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16日 星期五1111

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论智库专刊 > 详情

健全支持重庆创新药发展机制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2024/10/22 点击量:577 作者:蒋君好 陈潇潇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支持创新药和医疗器械发展机制。今年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明确要求,全链条强化政策保障,合力助推创新药突破发展。这些重要部署为重庆地区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培育创新药产业指明了方向。
  重庆是全国五大老医药工业基地之一,产业基础扎实。生物医药产业是重庆打造的六大千亿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之一,在国家提出全链条支持创新药产业发展之际,重庆应进一步夯实高等药学教育基础,突出制造业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健全支持创新药发展机制,培育创新药产业,着力提升在全国生物医药产业版图中的地位。
  夯实药学教育产教融合机制
  区域药学教育水平与创新药产业发展相辅相成,互为推动。在大力发展创新药产业的时代背景下,重庆高等药学教育需前瞻性思考、战略性布局,以创新药产业需求为牵引,不断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完善多学科交叉、产教融合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加强创新能力培养。
  一是构建“医药融通、产教融合”的协同育人机制。通过做实现代产业学院、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等改革举措,推动高校与产业实现深度融合。扎实推进“引企入教”,聘任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为学生授课和指导实践,以实现课程链与产业链的紧密衔接。以新医科建设为契机,积极促进医药融合,将临床研究、新药研发、转化应用等全方位融入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鼓励高校与附属医院和药企合作,让学生参与药物设计、临床试验、成果转化等新药研发的各个环节,培养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药学人才。以新工科建设为契机,大力推动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与药学教育的交叉融合。推动高校开设人工智能与药学交叉学科专业,引入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药物研发、药物分析等领域,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
  二是创新适应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主动适应创新药产业人才需求变化趋势,持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将“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创新药物研发共识深度植入人才培养体系,引导学生树立“将临床问题作为基础研究方向,将基础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服务”的研究价值观。深化专业内涵建设,打造创新药物研发型、制药工程技术型、药学服务型三大培养体系。推动医学类高校打造临床药学特色优势专业,推动药学、临床药学专业集群式发展。推动理工科优势院校聚焦制药工程技术型人才培养,推动制药工程、药学等专业集群式发展。
  优化创新药研发协同创新机制
  创新药研发涉及多主体、多环节,投入高、周期长。亟须构建创新药研发的协同创新机制,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加速新药研发进程,提高研发效率和质量。
  一是组建创新转化联合体。优化医药类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布局,完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科技领军企业等不同主体之间的融合发展机制,组建创新转化联合体,盘活现有创新资源。围绕前沿技术组建一批新的创新转化联合体,发挥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赋能药物靶点挖掘与验证、发现与设计、活性筛选等环节的突破性作用。
  二是完善研发服务平台体系。围绕产业创新的关键环节,持续引育药物筛选、安全评价、临床试验等领域的CRO企业,加大研发支撑服务体系建设。建立激励机制,鼓励CRO企业为高校、科研院所等提供新药临床前研究服务,加速科研成果向临床前研究转化。加强药监部门早期介入,在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生产许可、上市许可、检查检验等关键环节提供监管辅导服务等。
  三是拓展研发投入渠道。围绕创新药研发,需采取多元化策略,加大创新投入力度,有效疏通从创新源头到产业转化之间的堵点。在早期研究阶段,发挥政府资金主导作用,支持高校、科研机构和科技领军企业进行早期药物发现研究;扩大研发基金在产业引导基金中的占比,以知识产权的创造和保护作为核心考核指标,确保科研成果的质量与价值。进入药物开发阶段后,创新主体由企业承担,政府资金转变为引导角色,适度承担企业研发初期的风险,并建立基于目标达成的灵活退出机制,既保障公共资源的有效利用,也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对于成功上市的创新药物,从医保支付、税收优惠等政策层面给予支持,确保企业研发投入获得合理回报,进一步激发持续创新的积极性。
  四是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路径。首先鼓励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通过合理布局专利,确保创新成果得到有效保护。其次推动科技成果在创新药研发链上的高效传递和转化。通过知识产权在研发链上各主体之间的保护和顺利传递,进一步获得临床试验批件和新药证书。此外,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还应关注高校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优化转化流程、降低转化成本、提高转化效率,更好地推动科技成果从学术领域走向市场。
  完善医药人才的跨组织流动机制
  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与人才链的深度融合,汇聚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形成强劲创新合力。推动科技人才的跨组织流动,让科技人才和研发资金围绕创新药研发聚焦,推动创新成果产出。
  一是探索高层次人才联合引培。探索建立由高校提供编制,企业资助研发经费的模式,共同引进创新药物研发领域的顶尖科学家。依托校企博士后联合培养机制,鼓励更多企业与高校以创新药研发项目为纽带,携手开展博士后联合培养工作。优化高校科技人员离岗创业、兼职创新的体制机制,畅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人才交流通道,优化人才资源配置,促进成果产业化。
  二是完善人才有序流动机制。通过校企等不同创新主体之间的项目合作、联合研发、挂职锻炼和短期培训等多种形式,推动人才跨组织流动,促进知识的共享与交流,增强研发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提升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探索建立跨学科的科研团队,促进不同领域之间的交叉融合,为创新药物的研发注入更多的创新思路和方法。
  作者蒋君好系重庆医科大学药学院党委书记,陈潇潇系重庆医科大学药学院研究实习员。本文为重庆市沙坪坝区科协2024年度智库调研课题“重庆创新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