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江津区双福第五小学校:厚植科学沃土 培育创新幼苗
来源:重庆科技发布 发布时间:2024/05/16 点击量:1164 作者:杨帆

学生带着蚯蚓进课堂做研究实验,在校园里用感官去学习感受植物,到操场测风向风量,在阳光下制作简易的“日晷”......这些有趣的探索场景,每天都能在重庆市江津区双福第五小学校(以下简称“双福五小”)看到,学生在实践中沉浸式体验科学魅力。这也是双福五小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缩影。

一直以来,学校致力于打造特色科学教育,开设多样化的科学课程,利用独有的科创环境,组织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科学的魅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



律动课程,启迪学生科学思维

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课程到底是什么?有30多年教龄的双福五小副校长肖春梅,对课程标准有自己的理解,她动情地说:“课程不就是应该抵达孩子们最真实的生活现场,进而帮助他们发现、思考、探究、实践和解决问题吗?”

据悉,学校打造“律动课堂”贯彻“与儿童生命一起律动”的课程理念,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学习目标,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探究化活动”展开学习过程,让学生主动实践、探究。

在这一理念下,学校科学学科教研团队精心设计了一套完善的教学计划,从编写《科学课程实施纲要》到制定《科学学期课程计划》,再到构建《科学单元设计框架》,最后到完成《课时学习活动设计》,将《科学课程标准》转化为生动、有深度的科学课堂教学,为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空气有重量吗?”“哪些东西能在水中溶解?”在科学教育课堂上,聚焦科学疑问的导入,让孩子们发散性思考,再通过小组合作开展探究性试验,进行研讨得出结论,并引导学生思考总结,拓展延伸到生活中。40分钟的一堂课,让学生们“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

肖春梅介绍,课堂就是通过“引、问、寻、悟、延”五步,激发学生内生动力,润泽学生“孕育”“萌芽”“展叶”“开花”“结果”的学习过程,实现不断创新生长,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学校三年级科学养蚕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近2个月的时间里,孩子们通过养蚕,观察着蚕从出卵、蜕皮、吐丝、结茧、化蛹成蛾的全过程。他们通过摄影、绘画、写日记、制作手抄报、撰写研究报告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收获和感受。值得一提的是,他们还利用蚕茧自制蚕丝扇。

“养蚕活动的开展实现了科学、语文以及美术等学科的跨学科渗透与交融,不仅培养孩子探究精神,也是对中国传统技艺的传承。”学校科学教师罗娅介绍道,学校创设了不少多学科交叉的课程,帮助学生形成跨学科的科学思维与视野,启迪学生科学思维,提升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社会课堂,盘活科创教育资源

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离不开校内与校外的协同培育。双福五小位于缙云山余脉之下,自然研究资源丰富;且周边江津科技馆、江津博物馆、团结湖智能产业园等科普场馆、科创场所众多,也有双福园区内的工厂生产线,周边的农贸城、农业园等。

学校聚力聚智打造“没有围墙”的科学创新教育,利用好地理优势,链接校内外科创资源,开展场景式、体验式科学实践活动。

去年,江津区双福街道于4月初发布了生物防火隔离带招标公告,恰好被双福五小学生们看到。依托“润达行走——探秘缙云山余脉,筑牢森林防火墙”研学课程,孩子们通过实地考察、查询资料,采访重庆自然博物馆、江津林业局调查队、四面山森林资源中心的工作人员等方式,以冒水湖到云雾坪的公路为线,设计“公路+人行步道+防火藤蔓植物+防火树木荷”的缙云山余脉防火隔离带,并将设计图交到双福街道的相关工作人员手中。双福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刘光利对孩子们的研学成果表示肯定,并鼓励他们继续积极思考、勇敢表达,主动参与到城市公共事务中。

在团结湖数字经济产业园,学生们走进企业,从探索宇宙奥秘到解锁人工智能;从新能源研究到生物科技突破,他们不仅学到了前沿的科学知识,而且亲身体验到人工智能的魅力,进一步增强了他们探索科学、积极实践的热情,并提高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江津区庆祝中国少年先锋队建队74周年纪念日主题队日示范活动上,双福五小的校外辅导员带来一场别具新意的微队课。现场讲解航天飞行器的飞行原理以及无人机和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并展示了神舟五号飞船模型在反作用力的推动下发射升空过程和无人机的“空中舞蹈”,赢得了现场阵阵掌声。


近年来,双福五小依托家长群体的科学教育资源,聘请校外辅导员,邀请家长参与学校活动,举办各类科普讲座,让学生们深入了解科技发展的前沿动态。这些讲座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也激发了他们对科技创新的热情。在聆听专家讲座的过程中,学生们不断提出疑问,积极互动,寻找科技与生活的结合点,以此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科技活动,点亮学生科技梦

“兴我中华,强我少年!科技兴国,从我做起......”今年2月,双福五小“重庆科技小记者站”建立,“重庆科技小记者”代表们在国旗下许下豪迈誓言。以此为契机,重庆科技融媒体中心将联动全市上百个小记者站点,开展“校园科技节”“先锋采访”“科普小小志愿者”等主题活动。

为什么要设立国际珍稀动物保护日?人类应该如何保护珍稀动物?如何有礼貌地采访他人?正值国际珍稀动物保护日之际,双福五小站点的科技小记者们在重庆双福爱琴海购物中心开展了以“珍稀动物,一起保护”为主题的先锋采访活动。采访中,科技小记者们在科学导师和家长的陪伴与指导下,积极传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唤起更多人对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关注。

“科学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最重要的是要在学生心灵深处播下科学的种子,把激发学生的兴趣作为重点。”双福五小校长涂小伟说道,要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科技进步,激发内心的科技意识,破解可能存在的对科技“日用而不知”、熟视无睹的问题,进而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科技的新鲜感、好奇心,这才是开展科技活动的目的所在。


在社团活动中,学校鼓励学生们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通过动手创作来实现科技创新。学生们利用废弃物、日常用品等材料,结合科技设备,创作出一个个富有创意的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学生们对科技的热爱,也体现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科技的兴趣,学校还举办了科技节、创新大赛、科学实验秀等一系列的科技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提升他们的科技创新能力。

在科技节上,学生们展示着他们的科技创新成果,包括小发明、小制作、科技创新项目等。这些作品充满了创意和想象力,体现了学生们对科技的热爱和探索精神。创新大赛则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创新能力的平台,他们在比赛中挑战自我,追求创新,也为我们展示了科学教育的无限可能。

双福五小建校时间短,但在2年多的时间里,学校的科学教育成效初显。一组数据显示:学校科学老师在重庆市中小学实验说课暨创新实验评选活动、江津区科学实验操作比赛中获得一、二、三等奖;多名学生在重庆市科学素养大赛活动、重庆市NOC编程大赛、江津区第一届科学活动中获得一、二、三等奖。

科技创新是新时代的核心竞争力,而科学教育则是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涂小伟介绍,加强新时代小学科学教育工作,下一步要突出主阵地,协同联动,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素养培养的“加法”。

具体而言,科学教育的主阵地在学校、在课堂。学校要充分利用跨学科主题学习开展实验和探究实践活动,彰显科学教育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让学生爱学、会学,筑牢学生科学素养的共同基础。

同时,学校要做好科学教育校本课程建设,提供丰富课程供学生选择,让不同类型、不同水平的学生能够发现所爱、发展所长,为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多样性创造条件。

此外,用好社会大课堂,充分利用好科技馆、博物馆、工业园区等场所。强化供需双方对接,实现校外科学教育与学校的“双向奔赴”。

双福五小的科学教育氛围日益浓厚,一场全民、全要素、全链条的科学教育热潮在这里悄然兴起。在这里,每一个孩子都有机会成为未来的科技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