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16日 星期五1111

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论智库专刊 > 详情

以思政课为抓手促进学生科学素质提升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2024/04/11 点击量:757 作者:韩小南 李君龙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正在由信息时代迈向智能时代,拥有一大批创新型青年人才,是国家创新活力之所在,也是科技发展希望之所在。与此同时,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教育阶段,2023年底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了60%,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超4700万人,规模居世界第一。如何激发青年学生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引导学生跨越各自专业边界、打通学科壁垒,引导他们树牢科技报国志、刻苦学习钻研,勇攀科学高峰、提升科学素质,是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使命。
  立德树人,将思政课与弘扬科学家精神相结合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科学家群体中的集中体现。将科学家精神融入当代大学生的精神血脉,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践行中国高等教育历史使命的根本需要,也是高校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要求。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向老一辈科学家学习,学习“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以国家需要为重,投身祖国的导弹、航天等事业的感人故事;学习数学家吴文俊放弃国外优渥生活,困难时期回到祖国开展科研工作的感人选择;学习“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克服重重困难,全身心投入科技事业的忘我精神,引导青年学生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坚定理想、脚踏实地,努力将论文写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另一方面,也要注重挖掘当代青年学生在科技创新的舞台上敢为人先、敢于突破的案例,比如太原理工大学学生王煜尘成为中国极地科考史上在站时间最长的大学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生邓宇皓在“九章”和“九章二号”光量子计算原型机的研制中作出突出贡献等,这些“身边的榜样”更能激发青年学生积极进取的动力。
  因材施教,将思政课与学生专业背景相结合
  结合学生专业背景,能使思政课具体化、形象化地融入学生学习生活,更好引导青年学生正确认识所学专业领域的发展趋势,在时代发展中找准方向,树立“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心。结合学生所学专业选取案例,能够有效提升课堂抬头率和活跃程度,激发学生爱国之情、报国之志。比如,讲授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伟大成就时,70多年工业化历程和科技发展历程是一条重要的线索,我国从洋火、洋油、洋灰、洋钉都需进口到建立世界上专业门类最齐全的工业体系,到取得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北斗等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讲授这些内容时,如能研究这些成果与授课对象专业的关系,结合学生专业背景更新相关案例,讲述相关专业在这些科技成果中的作用,讲述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及普通工程技术人员的奋斗故事,能够更好引导学生认识自己所学专业的重要价值,认识中国共产党对科技事业的坚强领导和对科技发展规律的准确把握,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显著优势和强大生命力。
  关注时代,将思政课与社会热点事件科普相结合
  当代青年学生是平视世界、奋勇争先的一代,他们对社会热点有着浓厚的兴趣,并具有强烈的表达意愿,思政课教学有责任、有义务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思想、科学方法,保护和培育他们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比如,近年我国航天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嫦娥”揽月、“天问”探“火”、“羲和”逐日、空间站巡天……每一次太空发射都牵动着青年学生的神经,用新近“发射”的新闻场景切入,引导学生感受新时代中国科技事业的伟大成就,这种“带入感”更能激发学生奋斗向前的青春热情。思政课应当帮助学生解决现实问题,比如日本政府不顾中国、韩国等周边国家的强烈反对,强行以海洋排放方式处置福岛核电站事故核废水,青年学生对此类事件具有浓厚持久的关注,这时就要引导学生认清核废水排海危害及日方混淆视听的虚伪嘴脸,同时客观、准确看待其负面影响。
  当前,全社会高度关注碳达峰、碳中和、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话题,青年学生也不例外,这些领域还将成为很多学生的职业选择,思政课要结合这些关注度高的科技创新热点及科技政策法规,有针对性地做好知识普及,帮助学生更好实现个人发展和理想追求。
  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主阵地,也是全面提升青年学生科学素质的战场。思政课教师既要授人以鱼,传播科学知识;更要授人以渔,鼓励和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精神、掌握科学方法,热爱学习、勤于思考、勇毅前行,努力书写无悔青春。
  (作者韩小南为北方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李君龙为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本文为北方工业大学2023年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工科背景下科技自立自强融入研究生思政课教学路径研究”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