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16日 星期五1111

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论智库专刊 > 详情

弘扬教育家精神 培养教育硕士的教师职业能力
来源:重庆科技报 时间:2024/03/07 点击量:511 作者:杨云萍

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教师节前夕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时强调,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他从六个方面阐释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之内涵: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教育家精神为教育硕士的培养指明了方向,教师硕士不一定人人都能成为教育家,但应该人人追求教育家精神,练就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2021年教育部颁布《中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明确了师范生教师职业四大能力,即师德践行能力、教学实践能力、综合育人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教育硕士培养应对准专业标准,培养教育家型教师。这需要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创新培养模式。
  培养教育硕士的师德践行能力
  教育家精神要求教师具备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理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这体现了师德第一的标准,教育硕士必须要提高师德践行能力。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遵守师德规范,涵养教育情怀。如何培养呢?一是要从立德树人高度强化育人功能,开设系列师德教育课程,组织学习一系列的教师行为规范和标准,帮助教育硕士形成底线思维,在教育实践中自觉追求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二是用教育家的故事感染人。党和国家对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提出了明确要求,教育硕士培养要加强教育情怀的熏染。
  提升教育硕士的教学实践能力
  教育家精神体现在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上。它要求教育硕士应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其一,构建“三位一体”的实践体系。通过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等实践环节,引导学生能利用专业知识和理论学会教学设计、实施课程教学。做教学设计和实施课程教学看起来是教学日常工作,但绝不是简单重复,都需要根据实际学情和社会发展要求,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掌握技巧。其二,教育硕士培养要设计适应新时代的素养型目标。基于核心素养改革教学方式,建构混合式课堂和智慧课堂,引导学生利用线上线下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设计创新能力,培养在复杂课堂环境中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增强教育硕士的综合育人智慧
  教育家精神包括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新时代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学各科教学的根本任务,凸显了学生为本的基本理念。那么教育硕士的培养要强化教书育人能力。以往教育硕士的培养中,我们重视班级团队育人能力的培养,而对课程育人能力、活动育人能力等方面关注不够,亟待增强综合育人智慧。首先,要提高教育硕士的课程思政能力。学科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辅相成,互为一体。教育硕士在学科教学中,除了掌握扎实的专业学科知识和理论外,要掌握思政教育的特点与规律,能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心理特征,启智润心,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教育,实现课程育人。其次,要提高教育硕士的活动育人能力。结合教育硕士专业特点,可加强课程与社会的联系,构建教育实践、学科竞赛、专业社团等“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着力提高教育硕士的综合育人智慧。
  提高教育硕士的自主发展能力
  教育家精神体现于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中。这对教育硕士的襟怀格局和使命任务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教育硕士的自主发展提出了要求。教育硕士培养,可通过国际学术交流、联合培养等方式,引导学生在国际文化融合与冲突中,形成广阔胸襟和国际视野,以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己任,形成文化使命感。当然,这样的弘道任务在教育硕士在校的两三年时间内完成,几乎是不可能的。要建立职前职后教育培训一体化机制,努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发展能力。职前教育,要从制度、师资、条件等方面提供保障,建立长效机制,引导学生重视专业成长,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开阔文化视野,在文化比较中提高文化自信,掌握以文化人的规律与策略,形成弘道的自觉意识。职后教育,要引导学生以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为指导,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参与培训与自主发展相结合,在实践中形成以文化人的能力和技巧,自觉弘道,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奉献力量。  
  (作者为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