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科技教育 提升科学素养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一年来,全市教育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大力推进科教融汇,扎实做好教育“双减”。在市教委的带领下,各区县积极创新科学教育方法、手段,探索了一批好经验、好机制,取得了一批新做法、新成效。
渝中区首届中小学生科技节。 (受访单位供图)
近年来,渝中区坚持高标准投入、高水平培养、高起点谋划、高站位统筹、高质量育人,提升了全区教育水平和质量,推动了科学教育走深走实。
2月21日,渝中区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实施“双减”一年来,在强化科学教育基础条件、深化科学教育创新、提升科学类教师素质、打造区域科学教育基地、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全区中小学科学教育取得明显成效。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渝中区始终把改善科学教育基础条件、建强科学教育教师队伍突出出来。2021至2023年,渝中区累计投入1875万元,改扩建实验室24间、提档升级信息技术教室24间,更新科学类教学仪器设备84批次,全面完成实验室、功能室达标建设,建成一批集智慧教室、创新实验室和智慧学习体验中心为一体的新型教学空间。目前,全区中小学仪器配备达标率100%,中小学校标准实验室、功能室数量达标率100%。
教育质量高不高,教学效果好不好,教师队伍是关键。为此,渝中区坚持配齐配足配强科学教师,实施“名师工程”“骨干教师工程”等教师培育项目,着力打造高水平科学教师队伍。目前,全区共有中小学科学类教师955名,本科学历以上科学类教师938名,研究生及博士生科学类教师145名,特级教师、市级学科带头人、市级学科名师等占科学类教师总数的35%以上。此外,全区各中小学校均配有1名分管科学教育的副校长和1~3名科技辅导员,区教师进修学院配有全学段科学类教研员8名,切实保障科技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教研能力得以提升。
青少年科学教学重在启发引导,关键在动手。为此,渝中区高度重视科学教育基地建设,建设了物理、生物、信息技术等6个市级普通高中科学类课程创新基地,依托区校一体化智慧教育平台,构建“‘1+N+X’数字教育生态系统”,推动科学类课程数字化,课程资源覆盖全部科学类教材及中小学各学段,科学课程开课率、科技活动开展率、科普宣传普及率达到100%。目前,全区有小学科学、中学理化生等科学类课程资源38万余条,其中科学类虚拟实验室、实验视频、工具500余条,为全区中小学生搭建起自主学习的智慧教育平台。
“加强校外合作,用好用活校内外科学教学资源,是完善科学教学的重要补充。”渝中区教委相关负责介绍。早在2001年,他们在全区中小学推行劳动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融合、通用技术与工程教育相融合、科学教育与科技竞赛相融合的“三融合”教学。重庆求精中学、重庆二十九中等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合作,初步建立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机制。
近年来,渝中区通过实施教育“双减”,深化教育改革,加强科学教育,走出了一条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2019年至2023年,在全国、全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各类奖项1023个,获重庆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提名奖学生10名。巴蜀中学、人和街小学在2023年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被教育部评为“全国十佳科技教育创新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