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在孩子心中种下科学的种子(一)
来源:重庆科技报 发布时间:2024/02/23 点击量:27796 作者:重庆科技报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奠基工程。如何通过科学教育、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我们邀请到重庆多所中小学书记、校长,畅谈他们对科学教育的思考和实践。



(排名不分先后)




  唐宏宇

重庆市第一中学校党委书记,中小学正高级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重庆市人民政府教学成果特等奖等荣誉和奖项获得者。
  学校明确提出“尊重自由、激发自觉”的办学理念。我们认为,学校本质上就是一个充满生长机缘的“场”。学校应该从学生自身发展需要出发,让进入校园的学生“能飞的飞,能跑的跑,能走的走,不能走的推上一把”。学校要千方百计创设各种各样的生长机缘,激发学生好奇心、想象力和探求欲,指导创新能力培养,使之遍布校园每个角落,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为一个创新能力生长的“场”。重庆一中通过“阅读与人文、科技与创新、运动与健康”多维路径全面培养学生,搭建全国科学教育实验校、中国教育学会STEAM联盟学校、“航天之父”钱学森大成智慧教育的项目学校、全国科技创新教育十佳学校,与成都七中、杭州学军中学、山西大学附中共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联盟等高端平台,开设“钱学森班”,开发《让思维不再山寨——创新思维培养策略》等科学教育校本课程,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尖端发展,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周迎春

重庆八中教育集团总校长、重庆八中党委书记。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模范教师、苏步青数学教育奖一等奖等全国表彰,入选教育部“新时代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2022—2025)”,获重庆市级表彰14次。
  重庆八中坚持“创新驱动,特长发展”的科技教育特色,把弘扬科学精神贯穿于教育全过程。学校一直坚持定期开设具有浓郁科学特色的“树人讲堂”,邀请知名科学家杨振宁、戚发轫等到校开展科技讲座,让学生们了解科技前沿信息,濡染家国情怀;坚持每年举办校园科技节,鼓励学生知行合一、创新实践。学校大力实施“四个教育”(融合教育、英才教育、三创教育、智慧教育),为不同人才提供多样化的教育样态与课程选择。通过“三层六元”融合课程浸润学生的科学素养;依托“雏鹰计划”“丘成桐少年班”“北京大学博雅人才共育基地”等项目,探索拔尖人才的大中小一体化贯通培育;通过“三创”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创业素养;推进智慧教育,构建技术融合的教学环境,推动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方式深刻变革。



  李潇珂

重庆市巴蜀中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中学高级教师,重庆市基础教育教育资源评审专家,重庆市优秀班主任、重庆市新时代好校长。曾获重庆市教学成果一等奖2次,所带团队入选首批国家中小学智慧平台应用省级专家指导团队。
  基础教育阶段是“孵化”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素质的决定性阶段。巴蜀中学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在“挖掘潜能,张扬个性”的办学特色指导下,深入实施教育数字化变革,在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数字化教学空间与平台建设、数字化教学与教研实践、智慧管理与办公、家校共育与信息安全以及数字教育应用与共享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数字化探索实践,助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青少年是科技创新的希望所在,巴蜀中学将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坚定“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创新学生培养模式,深化科学课程教学改革,重视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开展跨学科项目式学习,构建多元协同发展体系,加强中外人文交流合作,自信自强、踔厉奋发,为强国建设与民族复兴的伟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刘雅林

重庆育才中学党委书记,西南大学博士后合作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国务院特约教育督导员,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委员。
  传承陶行知先生的行知育人理念和生活教育理论,融入新时代科学教育的内涵,开创新的行知科学育人模式,让学生在场景中模拟,在实景中锤炼,在情景中升华;借助“生活教育”点燃学生的科学激情,铸就科学精神,成就科学梦想。
  学校注重因材施教,在点上开展项目式科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线上开展特色科技选修和科学延时服务课,从面上开展大班科学教育,与高校合作开展“雏鹰计划”等。同时,建设“科学教育课程体系”,组建专业教师团队,建设科创中心、学科实验室等。
  学校采用多元评价方式,近三年来科学教育成果突显,其中学生开展科学小课题研究1800余项,创造科技创新物化成果300余件,培养学生参加国内科学活动获奖1300余人次,学生科学素养提升“看得见”,行知科学品牌“响得起”。
  在新时代新要求的背景下,育才中学的科学教育在传承中创新,更加体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特征。



  欧 健

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入选重庆英才·名师名家、重庆市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重庆市首批中小学党组织书记“双带头人”,获全国科教先进校长、重庆市十佳科研校长等荣誉称号。
  西南大学附中作为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附中、全国十佳科技教育创新学校,秉承“立人·新民”的办学理念,践行“行己有耻,君子不器”的校训,愿景是办一所面向未来的,开放、健康、智慧的大学附中,追求“中学里的大学,真教育的殿堂”的教育理想。办学110年以来,学校紧跟国家科学教育的发展步伐,不断在科学教育领域实践探索。以袁隆平院士题词“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为指引,学校逐渐凝练了“点—线—面—体”相结合的科学教育模式。建立校内—校外、小学—中学—高校教师贯通式师资队伍体系,构建“综合—实践—思维—进阶式”的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发现—识别—培养—评价一体化”的科学教育课程体系,以及“校家社大协同”科学教育资源平台体系。在促进学生全面、个性、终身发展的育人价值引领下,学校的科学教育一定会由“想得到的美丽变成看得到的风景,变成走得到的景点”,让每一个学生在最适合的时候遇到最美的自己。



  龚青铧

重庆市巴蜀常春藤学校总校长,中学语文高级教师,重庆师范大学学科教学(语文)硕士研究生导师,重庆教育新闻研究会副会长,重庆市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会常务理事、特聘专家,重庆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在新形势下,我校着眼“科教融汇”,在素养认知、培养模式和教育体系上积极创新、精心总结、狠抓落实,不断探索科学教育的新路径。
  学校提升科技保障,加强认知引导,用数字化变革为引领的教育教学升级,抓住数字化的未来趋势,建立行政、人事、后勤为一体的数字化校务系统。
  同时,创新教学方法,迭代课程体系,研究和提炼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时代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此外,构建教育体系,鼓励多元参与,通过制定统一的科学素养评价标准及体系,综合指导学生的科创基础能力培养等方式,为国家培育更多的全球化创新拔尖人才做出贡献。



  潘 松

重庆市兼善中学党委书记,重庆市教育家型校长培养对象,国家级培训计划校长培训专家资源库培训专家,全国首届好校长,全国德育科研先进工作者,重庆市思想道德建设先进个人,重庆市中小学优秀德育工作者。
  近年来,兼善中学在校本课程领域持续探索,基于“543桂花型”课程方案的实践经验,精心打造了“智美科学”创育课程群。“智美科学”课程涵盖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技术等多个领域,同时包含研究型学习、学生社团、学科节、场馆研学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在“六善六有”教学范式的引领下,各学科教师团队锐意创新,分别提出了“‘导—学—教—评’物理”“游习化学”“情理概念生物”“情境体验地理”等独具特色的教学主张。2023年11月,兼善中学携手重庆大学、西南大学、南开中学、巴蜀中学、西大附中等多所知名学府,以及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科技馆、重庆自然博物馆等近20家单位,共同发起成立了川渝科学教育融合创新FAMOUS联盟。这一联盟汇聚了家庭、场馆、协会、社会组织、高校及中小学等多方力量,共同致力于科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素养提升,实现资源共享、平台共建、课程共研、教师共培、人才共育。



  艾 林

重庆市第十一中学校副校长,高中数学高级教师,重庆市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优秀教练、南岸区教育学会数学专委会副秘书长、西南大学兼职教授,重庆市首届“我最喜爱的班主任”“重庆市优秀班主任”,多次获区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荣誉。
  科学教育是我校的特色教学工作,我校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教育。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已进入课程体系建构,我校正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我认为,科技教育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科技素养和实践技能,更能够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进行培养,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多种知识,技能和工具进行探究、创新和解决实际问题。时代在发展,科技在前进,而科技实践教育则培养着未来的创新力量。在未来的发展中,我将积极发挥科技教育所培养的能力,不断追寻创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