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名不分先后)
郑 睿
重庆市两江中学教育集团总校长,重庆市两江中学校党委书记,高级教师,渝北区优秀教育工作者,重庆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理事,重庆市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专家。
教育是一个充满激情和智慧的过程,在不变的初心中,不管是学校管理还是学生发展,都应该坚持从小事做起,在细节处创新,助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生的全面发展。积极践行“上善若水·善天下”的办学理念,紧扣“办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的办学初心,秉持“高质量教育教学、高水平特色发展”的育人目标。坚持党建引领,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助推学校特色发展;抓活精细化管理,提升学校管理品质;发展体艺特色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弘扬“善文化”精神,加强师生人文关怀。近年来,两江中学用实力树口碑,用实绩争地位,用实干促发展,学校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办学质量突飞猛进,高中考成绩持续攀升,体育艺术特色发展硕果累累,实现了从规模到内涵的跨越式发展,不断满足区域内学生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用实绩书写着高质量发展的教育答卷。
李永强
重庆市巴蜀小学校副校长,2023年十大“大国良师”之一,重庆“教育家型校长”培养对象。主研《基于学科育人功能的课程综合化实施与评价》获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
学校开设科技小记者站,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链接校外科普资源,以“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联动家校社,让巴蜀孩童与院士、专家“面对面”,滋养巴蜀孩童的科技梦。同时以“馆校协同育人”为抓手,构建X导师机制,盘活社会资源,遴选了一批优质学习场馆,联手社会科普资源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
学校借以“课程”的多维度设计,利用“班级小课堂、学校中课堂、社会大课堂”三种实施形态,构建“科学探究·实践课程体系”,并在课堂上予以综合化实施,从而来发展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此外,学校设计系列化的科创活动,激发师生的共生共创,以“自然笔记创作”“科普讲解大赛”“科学阅读分享”“我心中的科学家”等活动给学生搭建展示活动平台,开阔学生眼界、健全学生心智、激发学生创造。
牟 映
四川外国语大学九龙坡区附属小学校教育集团委员会书记、总校长,重庆市三八红旗手,市骨干教师,区政协委员,区名书记(校长)工作室主持人,九龙名师。曾获全国科学优质课竞赛一等奖、区学校特色建设校长高峰论坛一等奖,多篇论文获国家、市级一等奖。
学校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把科创教育融入整体办学思路,与学校内涵发展、师生成长协同起来,统领科创教育实践。在打造多元科学课程空间上,学校建好现代化课程空间,营造出人人可学、时时可学、处处可学的氛围;着力打造智慧管理系统,智慧教学、智慧评价、智慧家校等功能深度融合,推动数字教育现代化;选择身边的实验课题开展场景化实验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在构建和深化科学课程建设上,开齐开足科学类课程,把弘扬科学精神贯穿于教育全过程,将实验和探究实践纳入教学基本规范;开发和实施丰富的科学特色融合课程,科学与多学科、外语、非遗等融合,针对不同年段设计科普课程;打造精品科学社团课程,对有科学家潜质的学生早发现早培养,满足多样化学习需求。在整合校内外资源上,加强校际之间的横向联系,加强科学学科教学联谊,推动科教育人共同体建设,形成育人合力。
陈 亮
铜梁中学校党委书记,重庆市骨干教师,重庆市教书育人楷模,重庆市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重庆市先进工作者,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创新管理校长,全国教育科研先进个人。
铜梁中学秉承“以学生为本,以实践为主,以创新为核心,以合作为手段,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素养为目标”的科学教育理念,打造科创教育新模式。建设科创基地,提供科研平台。成立“铜梁中学科创中心”,打造“重庆市高中物理课程创新基地”和“重庆市高中数学课程创新基地”。设计科创活动,激发科学兴趣。组织多样化的科创活动,如科技节、科学竞赛等,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锻炼学生科学思维,展现学生科学才能。推动科创课程,赋能科学教育。积极推进科学选修课程的数字化,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改进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实验能力和探究能力,提升学生现实情境下解决问题的能力。构建科创体系,培育创新人才。建立“融知行”特色教育体系,注重个性化培养,帮助学生形成科创习惯和品质,培养出一批批拔尖创新人才。拓展科创合作,提供社会支持。与高校、企业、科技馆、科普基地等建立密切合作关系,邀请专家学者开展科普讲座,组织学生参与研学体验活动,增强学生的科技实践和创新能力。
张 婕
重庆市渝中区人和街小学校长、党委副书记,高级教师,渝中名师,重庆市教育学会理事,2022年度重庆市新时代好校长,主持、主研的科研课题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市级教科研成果奖3项。
学校构建文化、课程、教学、教师、管理“五维一体”的学校现代治理体系,实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小学育人方式变革,全面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小学科学课程教学和科技活动开展,实现科普和科创两翼齐飞,全力助推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从而培养真正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高科技人才。
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我们从多方面进行努力,包括营造和谐包容的教育环境、提供多样的个性化的课程选择、改革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方式、协同家庭社会共同育人。在科技高速发展倒逼教育改革的时代背景下,教育工作要改革创新,也要守住底线,培养学生数字素养等未来胜任力,也要培育文化自信,做到教育有AI更有爱,循序渐进、因材施教。
学校先后获得“全国十佳教育创新学校”“全国绿色学校创建活动(第四批)先进学校”等多项荣誉。
赵 铭
北碚区朝阳小学校长,中小学高级教师,重庆市中小学学科带头人,重庆市教学名师,重庆市三八红旗手,北碚区连续三届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主持主研了20余项市区级课题,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得者。
教育者,应站在未来思考今天的教育,以科学育见未来,从“高”处着眼,培养未来创新型优秀公民,担当兴国安邦责任;从“实”处着手,以科学教育为切入口,将育人与育才相融合,办创新型学校,育创新型人才。
为科学教师发展添动能。搭建交流平台促进教师团队与国际接轨,利用校内外资源促进教师整体素质提升,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培养高水平教研团队,为科学教育提供保障。为课程教学方式谋创新。开展科学课“教学评一体化”的探究,破解课堂教学难题,并探究跨学科项目化学习,提高科学教育课堂质量。为科教校本课程建体系。在高质量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开发研学、社团等科学教育校本课程群,丰富科学教育课程内容。加强校内外多向联动,形成协同育人强大磁场,以此让学校走在课程改革的前列,为培养未来科技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杨浪浪
重庆市人民小学党委书记,党的十九大、二十大代表,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正高级教师,重庆市教育学会副会长,重庆英才·名家名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
怎样培育创造力?人民小学学校精神中的“好奇”带领学生打开了一扇又一扇创新之门。
近年来,我们以“永远好奇,勇敢创造”为学校科学教育核心理念,形成了人民小学科学教育的双链螺旋结构,将激发好奇心,培育创造力作为学校科学教育的双引擎动力,有力推动了学校科学教育的特色发展。
在“双减”大背景下,我们持续加强科学教育投入的力度。一是加大学校特色专业实验室建设,酿造实验室、生物科创室、协同创新中心等一批实验室逐步建成投入使用;二是加强科学特色课程研发,孵化出《木作》《观鸟》《物理传感器实验》等一批屡获大奖的特色课程;三是人工智能赋能促进教育融合,开启基于数据流的综合评价一体化的“三融一体”教育新模式。学校科学教育进一步呈现出多元协作、场景开放的综合模式,有力地增补了科学创造的实践属性。
刘希娅
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总校长,重庆谢家湾学校党委书记,教育部教育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
在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主战场的时代背景下,加强科学教育,是夯实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根基。
当前,做好科学教育加法,首先要端正教育价值取向,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责任担当,培养具有创新型特质的人才。谢家湾学校倡导让孩子们成为具备自信心、好奇心、同理心、奋斗心、创造心、中国心,吃饭好、睡觉好、运动好、心情好、品行好、学习好的“六心”“六好”少年。
我们在每一门学科的每一节常态课上去提升孩子们的科学素养。变革学习方式,让孩子们尽可能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探索求真,提升高阶思维能力,增强学习体验感、获得感、成就感,从而保持对学习本身和新鲜事物的热爱。
重庆谢家湾学校2015年提出小梅花科学学科精神:好奇、探究、求真、创新。多年来,通过将实验室穿插建在教室旁边,初中配置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实验室,将教师是否进实验室上课纳入绩效考核等方式,让孩子们的科学素养在每一天的学习与生活中得以发展,成长为社会需要的新时代人才。
郑 权
重庆市铜梁区第一实验小学党总支书记,高级教师,铜梁区优秀教育工作者、骨干教师、党组织书记名师工作室主持人。
学校正以全国首批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为契机,推进科学课程体系化建设,坚持综合科学课程改革,全面落实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结合课后服务和课外实践等活动,大力培养学生科学核心素养。学校正加强科学探究实验室、数字实验室等新型教学场馆建设,探索利用人工智能、数字化手段赋能实验教学;以“大科学教育”观,关注各学科融合,加强科学实践、提倡探索创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科学研究,鼓励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组织科学实验技能竞赛、科技创新大赛、科学素养大赛等活动,引导学生开展高质量实践,培养创新思维,激发科学兴趣,形成科学志向;努力培养一大批“小小科学家”“小小工程师”,充分激发学生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和科学家精神,点亮学生科技报国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