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16日 星期五1111

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论智库专刊 > 详情

高质量建设巴渝和美乡村
来源:重庆科技报 时间:2024/01/30 点击量:613 作者:唐德祥 廖盛兴

建设巴渝和美乡村,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的基础工程,是推动大城市带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基础工作,是推进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的基础支撑。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打造新时代巴渝和美乡村,应聚焦我市建设和美乡村在产业、组织、生态、文化和人才等方面面临的短板和难题,久久为功,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建议从以下五方面着手,塑造巴渝和美乡村“金名片”,筑牢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的乡村底色。
  强化基础设施“硬”支撑
  奠定乡村美好生活新基石

  补齐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短板,建好农村路网、水网、电网、通信网、物流网,持续改善农村教育、医疗、卫生、养老等公共服务条件,助推和美乡村民生工程建设提质增效。积极构建大城市带大农村新格局,依托内通外联、通村畅乡、安全便捷的农村交通运输网络,搭建区县、乡镇、村三级物流点,建设快递、邮政、电商“三站合一”的农特产品收购和运输网络站,打通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畅通城乡经济循环。深入实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持续推进农村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升级,完善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发展激励机制,稳步推进智慧农业、智能交通、数字化人文基础设施建设。用好投融资政策工具,鼓励社会资本合作建设运营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投资项目,加快高标准农田水利设施、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优化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发展模式,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基础性保障。
  激发乡村治理“高”效能
  探索乡村基层治理新模式

  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构建有温度、有活力的基层治理格局,提升“141”基层智治体系效能,推进新时代“枫桥经验”在乡村落地。加强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创新村党组织领导乡村治理的体制机制,探索构建“以‘党员中心户’为核心,组建‘院落议事会’”的村级议事协商制度。探索基层智慧治理,推广“积分制”“清单制”“院落微治理”等管理方式,调动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法制赋能农村基层治理,引导村民参与制定村规民约,推动村民法治意识增强和乡村德治水平提升。突出改革驱动、数字赋能,拓展“互联网+政务服务”数字化村务管理模式,搭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打造“政府+村集体+村民”多元化治理体系,推广“政府出资、集体出智、群众出力”的常态化、长效化村庄保洁模式,通过设岗定责等方式发挥农村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厚植生态发展“绿”底色
  培育乡村绿色低碳新业态

  一体化推进农村黑臭水体清零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因地制宜开展“小微湿地+”生态修复模式,借鉴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模式,将“生态包袱”转化为“绿色财富”,实现农村人居环境美丽蝶变。依据重庆“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自然禀赋和现实条件,大力发展观光农业、森林康养等新业态,着力推动区位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拓展“生态+旅游”新模式,精准打造山区景点游、民宿露营游、康养避暑游、农旅融合游,围绕多功能拓展、多业态聚集、多场景应用,开发集住宿、购物、餐饮、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体验项目,统筹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协同发展。加快实施乡村休闲旅游精品工程,通过改善乡村景观、优化乡村资源结构、契合乡村产业融合优势,建设特色康养小镇和精品民宿集群,探索设计打造“巴渝民居”,为观光农业等绿色产业发展提供优质载体。立足山地丘陵地理特征,扎实推进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建设,延伸绿色农村产业价值链,形成集低碳种植、绿色加工、节能运输于一体的绿色全产业链条,做深“土特产”文章,塑造绿色农业品牌,实现全环节提升、全链条增值和全产业融合。
  优化文体惠民“软”环境
  打造乡村精神文明新样板

  持续推广“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加快建设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策划一批根植于乡村的文旅产品与旅行路线。深入挖掘富有农耕特质、民族特色、区域特点的物质文化遗产,充分挖掘民间艺术、戏曲曲艺、手工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农村优秀文化供给。加强农耕文化传承工作,契合乡村特色打造例如“五彩梯田”“义渡桃林”“律动荷塘”等田园风光精品项目,举办农耕文化节庆活动和农耕体验活动,做好“守正”和“创新”两篇大文章。鼓励和引导开展“四季村晚”等常态化文娱活动,坚持“农民导、农民演、农民看”的原则,激发乡村文化内生动力。实施乡村公共健身设施提升专项行动,引导支持社会力量、企事业单位开展“送体下乡”活动、体育助力乡村振兴公益行动,向农村捐赠体育器材、体育用品,加快补齐农民健身场地器材等体育设施短板。充分发挥“体育+”的作用,挖掘乡村体育文化内涵,积极打造承办一系列“村”字号农民体育品牌赛事,广泛开展乡村全民健身活动,培育引导农民健康生活方式,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汇聚三农人才“智”优势
  构建乡村科技赋能新体系

  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坚持科技兴农、改革富民。鼓励科技创新,加强产业合作,建立科研院所、高校、科技企业服务农业农村的长效机制,通过深化产学研合作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创新打造乡村数字化应用场景,引入和推广遥感、自动化、人工智能等智能农业技术,建设农业物联网和数字化农场。强化政策支持和要素保障,构建全产业、全链条、全场景人才矩阵,持续深化农村优秀人才回引计划,实施规划、科技、经营、资金进乡村和能人、青年、务工人员回乡村“四进三回”行动。积极调整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将科研、教育和产业融会贯通,推进新农科建设与“三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施高校毕业生乡村成长计划,将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与乡村振兴计划有机结合,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乡村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等服务,培育壮大“爱农村、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队伍,为和美乡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作者唐德祥为重庆理工大学经济金融学院副院长、教授,廖盛兴为重庆理工大学经济金融学院硕士研究生。本文为市科协、市科技局2023年度智库调研课题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