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16日 星期五1111

当前位置: 首页 > 园区风采 > 详情

代表委员热议如何做强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 加速创新拓展品牌 打造更多“爆品”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2024/01/23 点击量:4377 作者:栗园园 周盈

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从种养业延伸出来,是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的关键,也是构建农业产业链的核心。

去年,我市将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纳入全市支柱产业集群进行重点培育,出台《重庆市支持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高质量发展十条政策》,设立100亿元的

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生态基金,推动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高质量发展。

接下来,如何跑出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加速度”,打造更多农产品加工“爆品”?今年全市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纷纷建言献策。

加强园区建设

加快相关产业聚集

园区是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的重要载体和依托,是打造五千亿级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的主引擎、主阵地、主战场。

市人大代表、江津区委书记李应兰建议,要支持重点区县进一步发展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创新园区发展模式,依托多种载体形成模式互补。一是统筹指导各区产业园按产业规划发展,培育重点园区,强化产业发展载体功能,做强做大重点园区载体;二是支持构建“园中园”发展模式,在大园区内建立“园中园”,增强楼宇产业园公共服务水平和产业培育载体功能,培育壮大食品楼宇产业园,引导一批中小微食品加工企业集聚发展。

市政协委员、渝北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荐华建议,聚焦“产业培育”,以创建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国家农高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等各级各类园区为抓手,新建一批产业园区;聚焦“主导产业”,按照各区县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布局,改造一批产业园区,以“腾笼换鸟”推动闲置资源“凤凰涅槃”;聚焦“体制机制”,整合一批产业园区,解决市级以下园区普遍存在的规模小、布局散、产业层次不高等问题,形成新的集聚效应和增长动力。
“重庆火锅号称‘一锅煮天下’,食材原材料种类丰富,通过建设升级版的农产品加工园,可更好整合资源,发挥集聚效应。”市政协委员、重庆市餐饮商会常务副会长汪成建议,安排布局火锅底料加工和食材产业基地建设,通过引育全球火锅底料、预制菜龙头企业和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推进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推动建设现代化火锅底料和预制菜加工基地。同时,聚焦粮谷类、预制肉类、蔬菜类等板块,建设一批集约化、绿色化、智能化的优质原材料供应基地,提高原材料保障能力。

市政协委员,民盟市委会委员、彭水县民宗委主任苏光华今年带来的提案以《我市预制菜产业发展亟待支持和规范》为题。他建议完善产业体系规划,以重庆小面、火锅食材、涪陵榨菜等为主导,深度挖掘万州烤鱼、黔江鸡杂等产业潜力,培育1个主导产业、2个辅助产业、多个特色产业,形成“1+2+N”预制菜产业体系;优化产业空间布局,谋划布局建设一批预制菜产业园,予以重点扶持培育,力争建设若干个在全国乃至全球有影响力的预制菜产业园区,引导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和资源要素向产业园区集中,打造预制菜产业示范区县。

增强科技赋能

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部分代表委员提出,目前我市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还存在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精深加工占比较低等问题。大家认为,要通过不断提升科技水平,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市政协委员、西南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智库建设办公室主任杜洁建议,引入数字技术,整合已有资源,激活科技创新,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发挥技术和人才优势,通过龙头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协同创新,特别是数字技术与生态技术方面的协同创新,提升传统产业的效率与品质;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加强多层次人才的实践型应用转化,提升企业创新力和品牌拓展力。

市政协常委、涪陵区副区长张宇表示,农业数字化是农业产业化与数字要素的融合发展,是以数据赋能为主线的产业转型和农业再生产的具体形式。
他建议,通过构建“重庆市农产品一体化数字平台”,实现农产品选种、生产、加工、储运、销售、品牌、消费服务各环节数字技术与农产品产业链条的深度融合,让企业和农户通过手机App或小程序即可一键对接海量的农业数据与资讯,助力农产品产业链组织优化。此外,可依托“重庆三农大脑”,利用IRS(一体化数字资源系统)数字重庆云平台汇集全国或特定区域范围内的农产品生产、产品存量、售价等实时数据,进行农业选品供需动态分析与决策优化,减少农产品无效供给,助力农产品价值增值;运用数据分析结果,用消费端指导生产端,因地制宜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品”多样性特色山地农业。

市政协委员、黔江区政协副主席李世波建议,出台《关于推动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的若干措施》,在人才、资金、项目、融资、政策等方面予以重点倾斜和大力支持,鼓励支持链主企业、龙头企业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企业创新联合体,加强产业核心技术、生物合成技术、未来农业食品攻关。

打造农产品加工“爆品”

让更多优质产品走出国门

日前,市委农村工作会议暨重庆市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加快建设巴渝和美乡村现场推进会上,我市提出将聚焦粮油、肉蛋奶等产业,重点打造8大“爆品”,经过培育发展实现单品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引领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快速发展。

如何打造“爆品”,进而通过“爆品”提升重庆加工农产品知名度、美誉度?

市政协委员、市政协农业农村委副主任张彬建议,建立并完善产品中试的风投基金、产品孵化的引导基金,在全市遴选火锅底料、肉油制品(猪牛肉、菜籽油)、榨菜、柑橘(柠檬)、花椒等10个基础好、辨识度高的单品共同攻坚突破,孵化产品、打造“爆品”;还可以探索与国内外农产品产业知名品牌共创模式,采取“贴牌”和“自主品牌”双线发力的方式,共同打造、推广“巴味渝珍”等系列“爆品”,逐步实现从“借船”到“造船”过渡,提升重庆食品在全国市场的占有率。

“火锅产业连接一二三产业,产业链条长、带动能力强。”市政协委员,合川区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合川区工委主委朱祎杉认为,重庆火锅历史悠久、文化深厚,是重庆的一张重要美食名片,也是我市一张亮丽的城市名片。他建议:一是加强顶层设计,统筹产业发展,重点区(县)制定区域火锅产业发展专项规划;二是强化大牌培育,形成雁阵效应,紧抓火锅食材龙头企业,打造“巴味渝珍”火锅全系列品牌,全面推行火锅服务标准化管理;三是制定完善火锅菜品、食材等火锅系列产品标准、产品加工流程标准和火锅营销服务管理标准,构建重庆火锅全产业链全行业标准体系。

“通过科研机构、高校、企业联合技术攻关,让高油、高糖、高盐、高嘌呤的‘土特产’变得好吃又健康、好带又好送。”市政协委员、綦江区政协副主席朱吉彬建议,由市质标院牵头制定地方标准、行业标准,指导最佳赏味期和保质期分开标注;引导企业开发产品向住院人群特殊膳食化、慢病人群功能化、高端人群个性化、普通人群健康化方向发展,规模化出渝出海。

市人大代表、梁平区商务委员会主任袁利平表示,要突破地域限制,立足重庆开发适合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消费者口味的农产品加工产品,通过举办“爆品”推广活动,不断提升重庆美食知名度、美誉度。此外,还要依托线上线下多种渠道,助力重庆美食走出重庆、走向国际。